hit counter
2012.05.08

回到广州的时候变得十分不习惯充满质感的热空气,怀念起两个个小时之前还在脚边舔舐的凉凉的海水。厦门行有很多碎片,尽管在脑中已经想过好几遍,但还是想试着记下来,尽管大部分心境已经忘记。

鼓浪屿是个文艺小清新的圣地:如果可以的话,还要加上“发源地”和“朝拜天堂”两个极端词汇。我和C同学在路上讨论这种泛文化运动的突兀和缺陷。那些本来是说很精致的东西,到现在也变成了庸俗的产品,而且有走向恶俗的倾向。C很耐心地听我唠叨,不过把我的话大都当成了抱怨。鼓浪屿岛上尽是绽放着有些夸张的三角梅,和刷成黑色,还有些掉漆的栅栏,并配以白色敦砌的石墙。胡同小巷不少,不仅小房子颜色搭配得很得体,一侧伸出的招牌也别具特色。鼓浪屿岛的目的只有一个,把自己扭曲成泛文化的文艺小岛,以便吸引游客。小岛上有很多家庭旅馆,无一不配有木质栅栏,温馨的灯和小摆设。岛上最不缺单反相机,波西米亚长裙和不怕人的猫咪。不管是赚钱者还是消费者,全部都像是投入到被实现安排好的剧本中舞蹈——我们需要小清新,你来到鼓浪屿了,来,买一顶草帽,你就是小清新。这些风格没有历史根基,所以发展得并非完整统一,所谓名声也不过是豆瓣上微博上一群死忠的传播,反而真正有历史的东西——比如寺庙和教堂——却固执地从这趟浑水中站立起来,大门紧锁,游人免进。

晚上七点时逛到鼓浪屿音乐厅,里面有一场免费入场的音乐会,歌者是厦大艺术系某同学。我和C从后门溜进来,想抢占易出难入的位置以便半路离开。演唱者选的曲目是一些悲喜交加的古典音乐,她的低音感染力明显不足,但我却被吸引住了,直到C想到外面去看星空我们才走。星空倒是没有,人造的却不少。晚上的鼓浪屿人流减少,部分小商店歇业,但大部分地区灯火通明,菜市场一侧更是人声鼎沸,各类大排档拥挤而出招徕顾客,空气炊烟滚滚,地上汁水横流,太不文艺、太不小清新了。我却觉得这个景象让我松了一口气,毕竟这里依然是一个厦鼓人赖以生存的小岛,一个有可能是你我的家园。

曾厝垵是一个比起鼓浪屿有过之而无不及的“前”小渔村,广州的小洲村跟它比起来,只能惭愧地算是文艺初级阶段。不懂路线自以为是地硬闯村头,下场就是在烈日下迷路。误打误撞找到一家卖烤面包片的店,店主是一个热情的前中年男子,他烤的面包片很好吃。他的店很小,某侧的墙壁上贴着那种五彩缤纷的留言条,虽然司空见惯,但我等待的时候还是认真看了一遍。其实一直以来觉得这些东西表象很空洞,却忽略了探索一下内在的好奇心。那些便签的留言清新而明快,让人心情很好。我们第二晚住的是一家叫 polka inn 的旅馆,旅馆内有明亮通透的小院子和一只黄色的名字叫志明的肥猫。

厦大是一所很漂亮的大学,甚至有些过于漂亮了。跟中大不同,厦大很少见到高大的树木,而大多是两人高的莲雾、凤凰木和不长胡须的小叶榕。奇怪的是,从这些树木的区别,也能感受到两所大学之间的显著差异。中大很深,厦大很广。厦大的建筑统一,属于上部分中式、下部分欧式的怪异风格,很惹眼,也值得琢磨。厦大的朋友带我们去校园里的一条几公里长的隧道,据称是联通学生宿舍和教学区。隧道别无他物,亮点是两侧的墙壁,有着各种清新明快的涂鸦。几公里长的隧道,这些涂鸦竟没有间断的,可见厦大学生创造力之强悍。一路上我在猜想,如果中大里面也修了这么一个东西,应该只有很少人会去涂鸦。中大学生比较务实和慵懒,不会做如此折磨生命的事情。

在厦门的时间很短,但一直都没法让心平静下来。虽然“在别处”让人新奇,但久了自己也成为了“别处”的一部分。以前把厦门当成一个保留节目,留给和自己最爱的人同去,现在看来跟朋友也可以接受了——虽然一路上都要伤脑筋思考行程和照顾队友。旅行的目的地远没有同游的人重要,所以我觉得不会再跟普通的朋友一起去玩了,即使是C。在返航的飞机上跟C讨论人的独立这个议题。我援引 Y 的性格对她解释我所喜欢的独立类型的女生:在一段感情里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,不仅能独立思考而且能对有趣的见解给予回应,有小梦想和大梦想,能做出类似去 NGO 或自己申请国外实验室这种事情。C说她明白了,但我觉得她云里雾里。她是典型的江浙女子,以婉约柔软见长,这种性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,却也少了独立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