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t counter
2013.08.19

以前一直觉得出国这事挺神奇的。光坐飞机都要坐那么久,十几个小时,要是坐大巴也就走个几百公里,坐飞机就直接跑到大洋彼岸去了。以前一直搞不懂做那么久飞机要是尿急怎么办。全飞机几百号人就指着几个卫生间?结果确实是这样的。出国这事给一个人冲击是挺大的,起码对中国人来说是这样。由于历史原因,我们国家对于人口流动这事特别敏感。美国是没有出关一说的。我们离开国家则诸加限制。因此当身上被施加的诸多枷锁突然移除后,感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一种更过空虚的负担。

从北京走的时候和爸妈拥抱一下,一个人过了安检拖着行李箱往前走的感觉莫名悲壮。这感觉当初去广州的时候也有过。父母不能照顾你一辈子。给你足够的教育,最后他们能做的也只是相互依偎在一起看着你渐行渐远独自闯荡。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出国这事的必要性。到底有什么理由充分必要到让一个人远离父母万里之外,不能尽儿臣之孝?更好的生活?更多的经历?暂时没有答案。

从北京到多哈飞了八个小时。由于时差的关系落地时太阳初升,手表上显示已经上午十点。多哈机场辜负首都机场的名字,竟然连廊桥都算奢侈品。一出舱门一股裹挟着大量水汽的炎热异域气流喷涌而来,浑身瞬间变得潮湿。机场之外沙尘滚滚,几乎没有绿色,这就是传说中的中东。到转机航站楼,被人潮推着完成安检、再次安检,迷迷糊糊看着满眼的英文和阿拉伯文标志不知所措。那种在环境中由于文化共识而充盈的自信荡然无存,犹豫并踌躇不前,彷徨迷茫。

第二段航程有十几个小时,飞机还算宽敞。所有遮光板都关闭起来,在座位上蜷缩在毛毯里时而清醒时而昏睡,手表上的指针已失去意义,分不清白天黑夜,想着父母和女朋友,别离前的片片刻刻,当然还有对未知的兴奋和恐惧。

降落时飞机从长岛方向进场。看着那些曾在 google 地图上看到的景象变真,不同于国内的道路,此刻感觉与其说好奇,不如说不安。近处是皇后区的被树木包裹的小房子,再远处是迷雾中笼罩的曼哈顿的摩天大楼,天际线被剪影分隔成不规则的锯齿。街道上车流穿行,车型跟国内大街上见到的基本一样,但里面开车的都是异国人。纽约,已然眼前。

下飞机后入关,在转盘上等了半个钟头取到行李,一切按部就班。但是当推着三个箱子,从到达大厅出口处,看着拥挤的人群,各种接机标牌,不同肤色,不同服装的人混合着的景象,内心的波澜实在无法平息。如果用《幸福终点站》那个镜头,大概就是我站在匆忙的人群中不知所措,镜头拉远,一个变幻、复杂、快速的纽约逐渐呈现出来。

美国究竟有什么好?尽管号称自由家园勇敢者的乐土,但仅仅几十年前它也深陷于种族、安全等社会问题。它是有着最高法院国会总统三权分立,也有世界上最好的宪法,无数判例推动社会观念的与时俱进。但这跟我一个中国人又有什么关系?在飞机上看了一部电影《42》,1950 年的堪萨斯国王棒球队停车加油,一个黑人运动员想用一下加油站的厕所,白人老板很无奈地对他说,你知道这是不可以的。瞬间变得清醒理智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