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t counter
2014.10.07

这个团队是五月份的时候成立的。但最初的时候,我并不是像其余几位抱着“试试看”的想法,而是一开始就是朝着“起码做出点什么”的目的。这一点,我跟其余的 co-founders 想法都不一样,我也并没有跟他们说。创业这个词,近几年已经被媒体渲染得更像是一个玩笑。暑假回家的时候看到路上新开的一家饺子馆,牌子上挂着“大学生创业”几个大字,就好像一块冒着阵阵臭气的招牌。重要的是,那个牌子设计的也不好看。我对创业始终有一种情结,把自己也隐隐约约定位成一个“可能会创业”的人,所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,我在心理上早已做好准备。

只是心理上的准备,并不是事实上的准备。团队的人员从一开始其实是有问题的。最开始并没抱任何期望的 Z 君,最后成了一个让我很信赖的人。其貌不扬的他,几个月下来,猛然发现是这个团队无法缺少的绝对中心。但作为科技团队,科技人员的稀缺,反而成了团队都接受的状态。当然我不是最终的领导,也没有权利做出一些看起来很有魄力的决定,但起码,作为最重要一环的“团队”,我们是不健全的。

我想,作为一个创业者,创业者必备的几个成功要素,我有很多是不具备的,并且连努力的机会,应该也是没有的。创业过程让我学不到系统的东西,而杂七杂八倒是一大堆。

最开始的时候,我们想做一个纽约地区的美食咨询平台。直白点说,像是中文版的 Yelp 或者 Foursquare。在拉投资的时候,想了一些商业模式,但总离不开广告或者优惠券。但起码,网站要先开始做好。这个时候作为团队的不健全性就完全体现出来了。我不否认一个训练有素的程序员要比一堆程序员效率高太多。可我并没有训练有素,我有的只是肯付出肯学习的一腔热血。一个礼拜时间学会 Django,两个礼拜写出了网站的原型,作为一个从未正儿八经学过代码的伪码农,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能做到这样程度的人不多。

网站搭建是很快的,暑假回国的大部分时间,基本都耗在了代码上面。天天顶着黑黑的屏幕,肚子也肥了一圈。但是随着项目前进,之前商业模式不确定的隐患慢慢随着 Z 君找投资受挫的事实暴露出来。商业模式不确定并不是一定是坏事,就像 Facebook 甚至在拿到 VC 之后,也没有想清楚怎么赚钱。但这只适用于当做出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产品之后。我们的产品?东抄西凑,完全不行。没有一个商业模式,是没有办法做下去的。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,我不愿看到太多的不确定性。我知道风险会有,但是我宁愿希望我所面对的,是我预料到的风险。

八月份,Z 君得到了最多 20 万美元的投资,团队振奋,产品路线转移到了在线订单。这是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——为纽约地区华人提供网站的在线订餐服务,通过抽佣金的方式获取收入,推广产品。这个想法是我和 G 君提出的。因为住在 Queens,觉得这样的服务至少是很有吸引力。然而产品却始终无法逃脱是“中文版的 Seamless 或者 Grubhub”这样的定位。即使如此,我们也相当自信地认为,可以做。我用了一个礼拜时间做出了在线点餐系统和餐馆管理后台,甚至开创性地研发了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原型。我开创性地提出,我们跟 Seamless 或者 Grubhub 的真正核心区别,在于我们对于餐馆接到订餐这个环节之后引入的大数据分析——通过对顾客点餐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,从而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,帮助餐馆调整微观战略。

只是,这个系统从来没有真正被使用过。

九月份,团队开始正常运作,中旬的时候市场部约谈两家餐馆并做了一定规模的市场调查,得出结论:在纽约做中文版订餐网站可行性不高。对于这个结论的得出,我始终抱有审慎怀疑的态度。因为市场部约谈的两家餐馆,一家在留学生不多的 Williamsburg,另外一家在本来就是 NYU campus 附近,依靠堂食而不是外卖的寿司店。

但作为一个扁平团队的一员,同时考虑到所做项目应该得到合伙人一致同意,我最终放弃了对这一项目的坚持。但我所放弃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,做在线订餐商业模式虽然清晰,但是发展前景受限。Seamless 在每单中通过收取 15%到 20%佣金的方式压榨餐馆,结果是它的订单基本都是餐馆最后受理,我们并没有信心能够有其他方式减少对餐馆的分成,到最后,我们将会面临两个选择,一是只通过捡起华人市场自我限制规模,二是跟 Seamless 陷入价格竞争。

跟 Z 君无数次的沟通中,他屡次向我透露他在拉投资时的苦衷。在餐饮行业,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创意。甚至于,投资人听到我们的第一句话,就已经明白了我们是什么。“自我定位”,成了团队相当长一团时间最困难的事情。

我们的自我定位有“中文版 Yelp”,“美国版饿了么”,“中文版 Seamless”,“纽约版洛杉矶吃货小分队”等等。无一不是挂满了别人的标签。另外,随着模式再次变动,网站规模已经有点不堪重负。当初数据库的设计并没有考虑这样的拓展性,但勉强还是能够稳定下来。那时候的数据库 Schema 已经不忍直视,大概除了我没有人能看懂。而此时我们才开始内测,注册用户一百人不到,网站经常性的 bug 让我分身乏力,团队不健全的缺点再次暴露。

直到不久前,经过综合市场部多次约谈的结论和被称为“灵感乍现”的一次脑力迸发,我相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项目思路。这个思路应该算是创新性非常之高,甚至在美国我们也没有找到相同的 startup。另外一点,商业模式经过推敲,是可行性非常之高的一个模式。具体来说,是我们作为服务的提供者,采取会员制的方式向用户收取基于七天、月或者年费。作为会员的顾客,可以通过我们的 App 作为身份识别,能够在纽约多家餐馆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,例如非高峰时期的七折,或者任意时间内进店即享受赠送菜品等超值服务。对于顾客来说,纽约餐饮业消费昂贵,这样的服务不论对于短期来访者还是常驻久居者都很有吸引力,而对于餐馆来说,这个商业模式的优势有四:一是没有任何费用,餐馆只需承担其所保证的折扣或其他优惠即可;二是我们能帮助餐馆在其非高峰时间引入大量客流;三是我们有 App 和网站一体的可靠系统,学习曲线短;四应该算是核心竞争力——即通过可靠系统所带来的数据进行分析,帮助餐馆进行顾客的忠诚度管理。

在美国范围内,我们找到的类似竞争者主要有 Mogl,Belly 和 Fivestars,前三者分别都获得了千万美元级别以上的投资。我们的优势则在于,其他三位在纽约甚至美东的市场份额很小,至少在大都会地区,这个产业应该是比较空的状态。另外,我们对于餐馆方的独特优势,应该能够确保餐馆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。

希望时间能检验我的这个模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