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周末常常是被娃的活动订满的。游泳课、跟其他小朋友playdate等等,很忙碌。但有时候即使不忙,精力过剩的安柏还是会榨干躺在沙发上的我。明明也没有出门,怎么就变得这么累。
周六上午先去游泳,然后跟幼儿园一个小朋友相约去CuryOdyssey。那个小朋友还不到三岁,可是却能跟四岁多的安柏玩到一起去,不知道是她比较成熟还是他比较幼稚。我想大概率是后者。这个娃的父母是东北人,口音让人熟悉,接触下来,感觉也很平易近人。这样认识新朋友,有些耗费脑力,但是也是打发时间的好办法。
周日去了Joseph家给他过生日。不出意料的是安柏又跟他打了一架——其实也不算打架,是互相推搡。但是闹了不愉快。比比过来拉我告状,说安柏在推Joseph,我去屋子查看,撞见安柏正在用手乱抓Joseph的脸。我一下子就沉了下来,厉声制止,让他道歉。我以为安柏会跟以前一样委屈大哭,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。他虽然保持着尴尬的笑容,但还是在我的要求下给他道了歉,也没哭,两个人似乎和好了。回家的时候我问他,为什么要抓Joseph呢?他说,因为他先推我。我又问,那他为什么推你呢?他说,因为我往他身上扔球。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,但是回想自己的行为,又好像有点过了。也许让他们自己解决也不是坏事。我记得之前在学校里,安柏被人打到,老师会过来查看安柏,而且他们不会要求打人者道歉,只是会让他们知道这样是不对的,强行让人道歉,并不一定是好事。
咨询ChatGPT,它说,“他没有大哭而是‘尴尬地笑了笑’,说明他其实在尝试调节情绪、控制局面——这是一种成长的信号。也就是说,他已经意识到:‘我做错了,但我不想崩溃,我还能把自己稳住。’” 它还提出了冲突调解三步法,核心不是“找出谁对谁错”,而是“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解决冲突”。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,先暂停现场而不是定责、复盘、再鼓励他们自己解决矛盾。
这样想来,我当时的表现真的有点差劲。如果下次再这样,我会先停下他们,然后问Joseph,你感觉怎么样,有受伤吗?我会让他们两个先冷静下来。然后问,刚才发生了什么。
—
最近跟Elise纠结于要不要生二胎,对这个复杂又简单的问题,我们陷入同样的困境。一方面,有点被其他人影响到,觉得安柏独自一人在美国长大会很孤独,一方面,又对没人帮忙而即将到来的双倍劳累而手足无措。况且,怀孕这件事对Elise来说很有可能是一次额外伤害。会怎样呢?我也不知道。时间窗口似乎正在关闭。也快要到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候了。这次回国,会跟父母聊一聊。
